门徒

1976年周总理火化前,乔冠华痛哭不肯松手:我来做您儿子为您送行了
门徒
你的位置:门徒 > 关于门徒 >
1976年周总理火化前,乔冠华痛哭不肯松手:我来做您儿子为您送行了
发布日期:2024-06-09 20:56    点击次数:148

1976年1月8日,伟大的周恩来总理永远地离开了人世。消息一经传出,举国悲痛,哭声传遍大街小巷。1月10日,周总理的遗体告别仪式正式举行,为期两天。

吊唁大厅内哭成一片,其中,只见一位风度翩翩的老者哭倒在周总理的棺木前,几近虚脱:“总理啊,您一生没有子女,我来做您的儿子,为您送行。”

周总理与乔冠华共事外交

这位老者就是我国著名的外交家乔冠华先生。那么,乔冠华先生和周总理之间有着怎样深厚的感情呢?

亦师亦友,如父如子

新中国第四任外交部长乔冠华,是周总理一手栽培的栋梁之才。1929年,乔冠华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,四年后赴日留学,之后去往德国攻读博士学位。

1937年,抗日战争全面爆发,此时的乔冠华正在德国读博。

然而国家兴亡,匹夫有责,乔冠华不能坐视不管,空读圣贤书,于是他当即弃笔从戎,回国参与抗战。

乔冠华

1938年初,乔冠华抵达广州。可就在这位25岁的少年想将一腔热血投入报国之际,广州沦陷了。

于是乔冠华又辗转去往香港,靠着自身学识,在《时任晚报》担任主编。

乔冠华取“乔木”作笔名,将爱国之志统统寄情于文字,写出来的文章总是一阵见血,针砭时弊,迅速引起了空前的热烈反响。

就连当时远在延安的毛泽东看了都拍案叫绝:“这个‘乔木’,写得好!他的一篇文章,就能抵得上两个坦克师啊!”

周恩来也好奇,拿来一看,果然被其文笔吸引住了,大赞这是个难得的人才。

而远在香港的乔冠华还不知道,他的文章已经成为了他入党的敲门砖,素未谋面的毛泽东和周恩来,对他颇感兴趣。

后来,乔冠华在港提出入党申请时,周恩来给予了高度肯定:

“批准一个乔冠华入党,就是团结了一大批知识分子。”

就这样,乔冠华顺利入党。之后他很快收到了组织委派的第一个任务。

1941年12月7 日,日军对香港发动突袭,18天后香港便宣告沦陷。

周恩来迅速联系八路军驻港办事处,要求立刻撤离在港的民主和文化人士,或转移至东江抗日根据地,或转入桂林。

“至于撤离任务,就交给乔冠华同志吧。”周恩来在电话那头吩咐道。

乔冠华既紧张又激动,这是他第一次和周恩来有接触。他深知此事重大,于是东奔西走,一刻不曾放松,竟然在短时间内,圆满地完成了撤离行动。

整个行动进行得又快又稳,无可指摘。

1942年元旦,乔冠华跟随组织的同志一同离开香港,终于抵达重庆。在重庆,乔冠华见到了崇拜已久的周恩来。

“冠华同志,一路辛苦了。文章写得好,任务完成得漂亮,欢迎你的到来!”周恩来抢先上前一步,握住了乔冠华的手,缓解了乔冠华紧张的情绪。

乔冠华强忍内心的激动,向周恩来提出可以立刻参加工作,周恩来却哈哈大笑:“不急不急,听说你路上身体有些不适,刚来,就多休息几天。”

乔冠华大为震惊,周恩来待人之细致,实在让人如沐春风。此后,周恩来就带着乔冠华出入各种外事场所,带领着乔冠华开展党的工作。

1942年底,周恩来安排乔冠华担任《新华日报》的编辑工作,这份工作他处理得游刃有余。

周恩来稍加思索,觉得乔冠华谈吐不凡,是外交的可塑之才。于是,开始尝试让他独担部分外事工作。

就在乔冠华从事党的外事活动中,缘分悄然而至。

一次活动中,乔冠华认识了一个女同志,名叫龚澎。此人是辛亥革命元老之后,于1936年在燕京大学加入共产党。

1938年,龚澎赴延安担任毛泽东的英文翻译,1940年8月底被派往重庆工作,担任《新华日报》记者,以及时政新闻发言人。

龚澎出色的履历让乔冠华刮目相看,而龚澎也对这个青年才俊心生好感。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,二人互相心生爱慕,但又无人主动捅破这层窗户纸。

当时,就连毛泽东和周恩来都很关心这对才子佳人的个人问题,两个人都是适龄的青年男女,才华上又很般配,于是暗自为二人着急。

龚澎

最后,还是周恩来出马,做了这个大媒人,一天,周恩来将乔冠华,龚澎叫到身边,询问工作。

聊着聊着,周恩来话锋一转:“我说你们两个,准备拖到什么时候啊?”

乔冠华顿时候害羞了起来,慌忙摸着口袋里的香烟,想要缓解尴尬,突然看到周恩来办公桌上放这一块“ 请勿吸烟”的牌子,又立刻把手抽了出去。

龚澎连忙帮他解围:

“我在小说里看到过,西方人不抽烟情绪就不高。”

乔冠华和龚澎

“你看人家女同志连你抽烟都不反对,你还愣着干什么!”周恩来没好气地拍了乔冠华一下,“我这里,确实禁烟,但是,不禁婚啊。”

乔冠华龚澎心领神会,害羞地低头不语。1943年秋,乔冠华龚澎结为夫妻。

结婚初始,夫妻俩各自住家自己家中,一个在化龙桥,一个在曾家岩,生分又不便。

周恩来一看,这可不行,立刻在曾家岩50号3楼腾出一间办公室,让这对新婚夫妻共住。次年,二人喜得麟儿。

夫妻俩都是工作能力出色的外交人才,很难平衡工作和家庭,于是在孩子满月后,周恩来主动提出:

“冠华啊,你和小龚都很忙,国家正是用人之际,这样,孩子交给我和颖超带,你们小年轻专心忙工作去吧。”

就这样,孩子被送到了周公馆。周恩来和邓颖超对他呵护备至,饮食起居自然照顾得无微不至,闲暇时更是常常陪伴孩子玩耍。

乔冠华一家三口

周恩来对乔冠华的关爱,已经渗透进了生活层面。对于乔冠华来说,周恩来不仅仅是领导,更是朝夕相处的家人。

在周恩来的照顾和提携下,一颗闪亮的外交之星即将冉冉升起。

独当一面的外交才子

新中国成立后,乔冠华龚澎双双任职外交部。

1953年至1965年这十二年间,夫妻二人多次跟随周恩来总理外出访问各国,参与一次次国际会议,均表现出色,能力卓群。

周恩来与邓颖超

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,乔冠华升任外交部副部长,龚澎任部长助理。

夫妻俩并肩作战,夫唱妇随,直到1970年,变故发生。当年5月,龚澎因脑动脉血管破裂,病危住院。

乔冠华心急如焚,周恩来闻讯后,立刻调集最好的医疗团队为其医治,乔冠华日夜守护在病床前,衣不解带。

即使如此,经过了两个多月的治疗,龚澎还是无力回天,不幸病逝。

龚澎

这对乔冠华来说是非常沉痛的打击。可容不得乔冠华悲伤,国家就有重大任务需要外交官们征战沙场。

1971年10月25日,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,著名的第2758号决议顺利通过,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由此得以恢复 。

消息传到国内,举国欢欣沸腾,随后,联合国向中国发来电报,邀请中国派代表团出席第26届联合国大会。

任务艰巨,意义重大,这是新中国第一次站在国际的舞台上发言,代表团人员的构成必须慎之又慎。

所以,毛主席亲自发话:

“冠华懂好几种外语,能写文章,口才又不错,就让他当团长吧。”

周总理微笑不语,因为乔冠华也是他心中钦点的人选。

就这样,1971年11月15日,乔冠华背负着国家民族的使命,带领着外交代表团,步入了联合国大会的会场。

在场数万道目光齐刷刷地望向中国外交团,乔冠华不慌不忙,淡定自若地走向发言台,让世界聆听中国的声音。

“我们主张,任何一个国家的事,要由这个国家的人民自己来管。绝不允许超级大国操纵和垄断。

中国现在不做,将来也不会做侵略、颠覆、控制、称王称霸,干涉和欺负别人的超级大国。”

乔冠华一席话毕,现场掌声雷动,经久不息。新中国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的亮相,甚是神采飞扬。

这席话铿锵有力地亮明了三个观点。即表明了中国向来是讲究“仁爱”文明古国,又在暗示西方诸国,中国未来也是超级大国,不容小觑。

同时,又抨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,让美国蒙羞,顺便暗戳戳地为苦于美国霸权久矣的小国家们出了一口恶气。

美国在此之前为了打压新中国的发展,甚至不惜与台湾的国民政权“交好”,承认其政府地位,却不愿承认新中国的存在,其心可诛。

随着新中国国力的愈发强大,甚至自发研制出了导弹核武器等国防装备,美国这才见风使舵,转变了态度。

乔冠华的发言让新中国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,待乔冠华刚刚下台入座,一名记者眼疾手快,绕到其座位旁,进行采访。

面对记者的镜头,乔冠华仰头大笑,笑声直冲云霄,气贯长虹,这一幕被记者抓拍,成就了留名青史的“乔的笑”。

这一笑,既彰显了中国外交官的文人风骨,又笑出了中国强大的国力。

乔冠华圆满地完成了此次的外交重任,他没有辜负周总理一路以来的栽培,终于在国际舞台上代表新中国大放异彩。

从联合国荣耀归来后,1972年2月,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,乔冠华很快就投入到了紧张的新工作当中。

尼克松访华

尼克松此行是否成功,关键在于结束访华时,中美两国政府,能否发表一个联合公报,中美关系的大门能否打开,就在此一举了。

周恩来提议,起草这份公报的任务,就交由乔冠华吧。乔冠华将自己关在书房,不眠不休,深思熟虑之后,有了方向。

此份公报,最棘手的当属台湾问题,乔冠华提出:

“中国有且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政府,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家事,别国无权干涉。美国必须无条件从台湾撤军。”

美国随行的国家安全事务助力基辛格和乔冠华是旧相识了,仰慕乔冠华的才华已久。

但尼克松指示,美方对此份公报不满意,要求重写,基辛格只好来找乔冠华协商重拟。

乔冠华将此事上报毛主席和周总理,二位领导人严肃表示:“其他都能改,就是台湾问题咱们一步都不能让!”

乔冠华会意,立刻着手修改。比如将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”改为“前景”。

基辛格访华

“前景”是一种愿望,“前提”是一种条件。仅仅只是修改了几个措辞,就将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单方面强加于中国的条件,巧妙又“柔和”地挡了回去。

斟酌推敲良久,一份令中美双方都满意地公报终于拟定,这就是为后世称道的《上海联合公报》。是乔冠华先生呕心沥血而成的外交佳作。

此后,乔冠华先生将余生都奉献给了中国外交事业,兢兢业业,用心打理着中国的国际形象,矢志不渝。

周总理将乔冠华的成长和努力都看在眼里,中国外交的薪火后继有人,周总理甚感欣慰。

就在新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之际,就在外交事业蒸蒸日上之时,敬爱的周总理如一根燃烧的蜡烛,点亮了新中国,耗尽了自身的力气。

“人民就是我的孩子”

《孟子》常说: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。

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女士终生都没有生育孩子,而是将全部的爱,都贡献给了国家。人民就是周总理的孩子,周总理真正贯彻了儒家大爱,无愧于党和人民。

1976年1月8日,举国悲痛的一天,当人民群众得知周总理仙逝的消息后,中华儿女无不痛哭流涕,敬爱的周总理再也回不来了。

周总理的遗体告别仪式于1月10日举行,为期两天。告别厅庄严肃穆,周总理的遗容是由北京医院的马医生一手打理的。

马医生的修容技术极其高超,周总理似是熟睡一般,安详地卧在铺满马蹄莲、君子兰的棺木之中。

这些鲜花是爱人邓颖超特意准备的,由广州的花卉工人精心培育。

据说花卉工人准备这些鲜花的时候,每个人都哭肿了双眼,泪水滴在花瓣上,晶莹剔透,饱含着人民对周总理的不舍和哀悼。

短短两天,前来吊唁的人数多达三万多人。

爱人邓颖超早就哭晕过去好几次,被亲属搀扶着回去稍事休息;邓小平哽咽着念完哀悼词,强忍哭泣,断断续续,语不成调。

朱德总司令年事已高,颤抖着向周总理敬了此生的最后一个军礼,凝望棺木良久,久久不愿离去......

根据周总理本人的遗愿,遗体届时将送往八宝山进行火化。

周总理生前大力主张“殡葬改革”,虽然中国自古就有入土为安的习俗,但周总理觉得:

“人死后,非但做不了贡献,难不成还要空占着一块土地吗?哪里有这么多的土地可以浪费,不如将土地交给国家,用于农业,用于建筑,都好!”

1月11日下午,火化工作进入准备阶段。

八宝山的火化工人已经到达现场,恭候在侧,以邓颖超为首的在场所有人,向周总理深深地行了三鞠躬之礼,随后,遗体入棺,棺入灵车。

而此时的长安街,早已挤满了前来送行的人民群众,一看望去,绵延十里不绝。

“周总理您走好!”随着这一声哀悼,只见灵车缓慢驶入长安街,随后一声声“周总理您走好”,“我们永远想念您”此起彼伏。

群众中不乏年迈的老兵,边抹泪边敬军礼;也不乏读书的学生,将泪水一把又一把擦在校服上。

还有无数的农民和工人兄弟,男儿有泪不轻弹,但这一天,他们都红了眼眶......

一路走来,灵车到达八宝山公墓时天色已黑,更增加一丝悲凉。

遗体火化前,将在小礼堂设一个简单的吊唁厅,让关系亲近的亲友们做最后的告别。

就在众人为周总理的身后事操持筹备之际,只听吊唁厅内传来一阵哀嚎,其心情之悲戚,可见一斑:

“总理啊,您一生没有子女,我来做您的儿子,为您送行。”

众人望去,原来是乔冠华。此时的他,早已没了外交官的仪态和风度。

他哭倒在周总理的灵前,紧紧抓着棺木边沿,试图护住总理,阻止火化。

在场的众人也十分理解乔冠华的心情,毕竟周总理对他有知遇之恩,生活中也是关怀备至,此时不舍,才是人之常情。

但眼看火化的时间就要到了,工作人员只好上前宽慰,顺势将不肯离去的乔冠华拉开。他哭到脱力,已无力反抗,这一松手,就是永别。

周总理已逝,但中国的外交风骨永存,中国的外交官们必将大国风范代代相传。

如今的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总是气宇轩昂之姿,然而,这一切都离不开老一辈外交官们的付出。

在中国砥砺前行,艰苦卓绝的那几年,是中国外交官们肩负压力,反抗不公,在世界舞台上振臂呐喊,让中国的龙吟响彻国际舞台。

周总理将中国外交的薪火传到了乔冠华的手里,中国外交精神不灭,中国的意志和斗志就永不泯灭。

致敬革命外交官们,您们的傲骨和才华值得后人学习,您们是后世永远的指路明灯。